吊诡(吊诡和诡吊的区别)

吊诡(吊诡和诡吊的区别)

中国知网再次冲上热搜,原因依然是续费太高。

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自从有报道以来,早在2012年底,南京师范大学就因为续费而停止使用知网。2013年,云南近十所省属高校被迫停止使用知网。

此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都有在知网到期前发布公告抵制知网,说知网价格太高不能接受。

前几天中科院又提出“停知网”,因为续费价格太高。公告中用的词是“始终保持高增长率”、“巨无霸”、“多轮艰苦谈判”、“相当苛刻”…好像他们被操纵了。

那么多高校抱怨了十几年,为什么没能给知网的高收费降降温?在互联网的知识背后,有许多自相矛盾的现象。

悖论一:收费年年高,却还是“唯一”?知网收费有多高?从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的声明中可以看出,知网数据库在某些年份的年均价格涨幅接近20%。

声明称,“多年来,中国知网的过度涨价遭到了全国多所高校的抵制,包括很多知名的985高校。从2000年开始,CNKI对我校的报价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0年至2016年(行情),涨幅132.86%,年均涨幅18.98%。”

吊诡(吊诡和诡吊的区别)

近年来,许多报告也显示,当知网的年毛利率高于50%时,年平均收费仍在以不低于10%的速度增长。

要价高的背后是知网在国内文献检索市场的高份额。知网自己声称,中国知网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整合商,收录了超过95%的官方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这些都让知网在文献检索、论文评审方面享有独家“权威”,迫使很多高校不得不使用。

知网的垄断是政府部门帮助的,是历史形成的。1999年,知网建成。为了抵消前期巨额投资的风险,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知网直接覆盖了所有高校的渠道,形成了近乎垄断的中文论文资源,具有半官方的地位。

虽然有集中管理学术资源可以提高使用效率的考虑,但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垄断,确实造成了后来者难以追赶的差距。也使得这个行业不仅无法形成市场的有序竞争,也使得公共产品的公益性无法凸显。

悖论二:坐拥最大数据,价值其实不高?真的意味着知网可以提供高价溢价的服务吗?

在知乎的一个备受好评的回答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东西(知网)根本没用,买了是浪费钱”。

答:他说他在科学院读博士,没用过知网的数据库,最后顺利毕业;我有,很少用知网数据库。

在他看来,科研是一个人际关系密切的小圈子。如果稍微问一下,一般可以很容易联系到作者或者所属的课题组。

我以为这是一家之言,但说到“性价比”他们大多觉得不值,都是因为个人不经常用知网。

中科院下属某研究所的一位受访者直言,之所以不用知网数据库,是因为其原创性低,数据重复性差,方法没有参考性。“毕竟他们也是参考别人的方法,所以我不能直接闻出原文?”

所以,其实在硕士阶段,科研人员写论文的时候会参考国外的web of science等网站。

换句话说,高校如果仅仅停留在本科层面进行查重查重,就需要重新评估续借的价值。

悖论三:不仅没有稿费,还要付费?另一个悖论也是用户吐槽最多的。对于作者来说,为了在某个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不仅拿不到稿费,还要支付一大笔钱。

为什么大学老师贴钱发论文?原因是论文的发放与大学教师的职务评价直接挂钩,评价结果是大学教师选拔、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的依据和依据。

所以大学老师除了教书还要给期刊投稿,权威的公开刊物太少,造成了僧多粥少的买方市场。年轻教师为了升职,有苦难言,不敢主动维权。他们不得不“听从好的建议”,向期刊支付高额的“版面费”。

同样,无论是作者对期刊的投稿,还是期刊对知网的投稿,都是后者的首创。作者向期刊投稿,期刊要向知网付费“上网”。

作者发期刊大多是为了上网,所以根本没有意识到侵权,或者已经默许了。这一明显的侵犯版权事件,直到去年赵德新教授胜诉后,才暴露在阳光下。

败诉后,知网采取了赵德新教授将所有文章下架的做法,也耐人寻味。

悖论四:赚取高额利润,给白菜价不限次数。高售价的背后,给创作者的报酬是“白菜价”。

从知网母公司同方的财报不难看出其赚钱能力。2020年,同方王智主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93亿元,毛利率53.93%。2021年上半年,同方王智主营业务收入约为4.9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893万元,毛利率为51.3%。有些年份其毛利率超过70%,这是连苹果都难以达到的高收益率。

知网的“超盈利”手段体现在查重收费和论文单次下载收费上。首先,重复检查收费。由于一个叫翟的演员不知道知网,高校对毕业生论文查重的要求更严格了。作为期刊文献的“垄断者”,知网查重收费最高,本科论文费达到198元/篇,硕士论文费达到350元/篇。

吊诡(吊诡和诡吊的区别)

此外,知网还对下载部分文章收取费用。比如一篇题为《区块链技术的现状与前景》的文章,下载量达到87791次,每次下载付费7元。也就是说,仅这篇文章就为知网盈利61.5万元。

另一方面,对于文章的创作者来说,他们的支付手段并没有纳入分享体系。才让赵德新教授和知网有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借鸡生蛋”的官司。

为了规避上述风险,知网也在2016年发布了领取报酬的公告。根据《通知》中的规定,2008年以后的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可获得CNKI互联网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面值400元人民币+100元现金报酬,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可获得CNKI互联网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面值300元人民币+60元现金报酬。

吊诡(吊诡和诡吊的区别)

根据这份公告,意味着辛辛苦苦写了一篇论文,用知网平台通过了一个200元附近的查重功能的同学,从100元起最多只能拿到现金报酬。而且这个公告最尴尬的不是“白菜价”的定价,而是知网不会主动提供稿酬,只有作者提出要求才会兑现。

事实上,在诸多“悖论”的背后,知网的“统治力”是无法回避的。去年《人民日报》直言不讳地评论说,“从检查论文重量到收取高额费用,都是作者自己下载论文收费;学术文章可以低价收录甚至不花钱收录,但用户下载时却标注高价,等等。原因是它是唯一的。作为国内大型中文数据库,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3月10日,长江日报发表《最新回应:正在核实知网是否涉嫌垄断!成员们纷纷发言”提到:

3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食品专卖一司回复长江日报记者在线消息称:“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核实研究。”对于这个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相关部门在去年12月16日给出的答复是:“市场监管总局将核实研究。”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知道网络很久了!互联网的反垄断开始了。《铡草机》还能再上知网吗?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