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蒙古族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各地风俗多彩。但是,作为一个民族,基本特征其实是一样的。我们知道蒙古人民是好客的。那么,蒙古族有什么样的习俗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吧!

胡图族-我是蒙古人。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礼仪习俗

蒙古人总是热情地迎接来访者,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一见面就说:“他耍一百个花招。”(好),然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弯腰,把客人请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坐在客人身边,像在家里一样问问题。通常,大方的主人在喝完奶茶后,总会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香脆的油炸水果和独具草原风味的炒饭、奶茶、奶酪和“手抓肉”摆在客人面前,邀请他们饱餐一顿。如果主人对客人特别尊敬,往往会把牛奶壶和酒壶捧在哈达上端,有时还会唱一些欢迎友好的歌劝客人喝酒,客人拿着杯子喝个痛快,主人就特别高兴。遇到酒席,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品,总要摆个羊席。蒙古人称之为“乌茶”,而其他人称之为“休斯”和“布胡力”。当客人告别时,他们经常送走他们的家人,指出道路,并说“生日快乐!”白台日吾查热亚(希望我们能愉快地再次见面),“阿木日,赛音,亚巴!”我祝你一路平安。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献上哈达

是哈达的藏语音译。它经常被用来问候人们,赠送礼物,崇拜上帝,拜年和庆祝,以示尊敬和祝贺。这种礼仪由来已久。根据马可·波罗的游记,蒙古人“在中国新年假期互相赠送由金银和玉石以及白色丝绸制成的礼物”。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鼻烟壶

传递鼻烟壶是蒙古族的古老习俗。在蒙古包里做客的好客的主人,往往会拿出一个看起来像瓷瓶的小锅,让客人闻一闻。这是装有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是有一定规矩的。如果遇到同行,要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者双手微抬,鞠躬交换,然后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擦在鼻孔上,闻闻烟味,完了再交换。如果长辈和晚辈相遇,微微倾身,右手递锅,晚辈会脆生生的,双手接过,举起闻一闻,再交换。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骑马、坐车去牧民家串门是蒙古族的习俗。接近蒙古包时,应轻骑慢行,以免惊扰牛群。进入蒙古包前,鞭子和棍子要放在门外。如果把它们带进蒙古包,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出了蒙古包后,不要马上上车或上马,而是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车上马。当你是包里的客人,主人弯腰奉上奶茶,客人要俯身用双手去接。包的西北角是拜佛的地方,睡觉时不能把脚伸到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指头。不要用脚碰灶具,也不要在火上烤脚,否则就是侮辱灶神。在蒙古包里,如果有病人,就在蒙古包的门左侧绑一根绳子,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招待客人,来访者不要进门。

时代习俗

蒙古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新年。一般来说,人们在腊月十五开始为中国新年做准备。腊月二十三,全家人或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娱乐、送火神。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新年最快乐的日子。除夕夜幕降临后,人们聚集在最年长的人家里,开始除夕“Nai-ri”(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要备“三锅”。一壶是奶茶壶;二是羊背锅;第三锅是清汤饭锅。在宴会上至少唱三首歌。第一,开始拜年的时候,首先要拜天。留一两个老人或妇女在家。其余的都穿着节日的盛装,端着银色的奶茶和奶食。他们来到用雪做成的敖包前,将供品撒入点燃的火中,然后磕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下来,家庭内部的新年问候。问候晚辈,跪拜。老人手里拿着哈达,成熟的男人用一小片绸子下拜,年轻人用一条亮亮的绸子下拜。长者给他的后代食物和金钱。在家里拜年后,人们首先去最年长的人家里,按照年龄顺序进屋。祭拜一年后,他们至少献上两首颂词和三首歌曲,并向杰出的歌手和户主朗诵祝福语。歌手背完词,就把哈达抱在怀里,拿着奶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连衣裙

靴子:蒙古靴分为马靴和蒙靴,马靴又分为棉靴和单马靴。黑色是牛皮做的,有些是紫色的,相当锋利细腻。年轻人喜欢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尖稍上翘,靴的一种状态,一般有花纹和浮雕花纹。有的是皮里有的是毛毡,靴子很宽。靴子可以套棉袜和毡袜。

长袍: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这种长袍袖子很宽。一般下端不分叉,领子高,扣子在右边。长袍的领口、袖口和边缘经常用漂亮的花边装饰。长袍的颜色因地、因季而异。

腰带:穿蒙古袍必备。有些是布,有些是绸缎。它有五米长,颜色和长袍很协调。

首饰:通常牧区妇女不戴帽子,常以红、绿两色的长帛裹头。男士夏天戴鸭舌帽,冬天戴羊皮、狐皮帽,款式为尖耳或草原风格的帽子。蒙古族妇女的首饰是用来在节日、喜庆宴会、走亲访友时装饰头部的。装饰品种类繁多,材质因贫富而异。更精美的是,它是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的。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规定饮食

蒙古人的饮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肉、奶、粮。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上,我们通常喝奶茶炒饭,牛奶食品,和红烧肉。晚上,我们吃羊肉包子。

肉类:牛羊肉是蒙古族最常见、最喜爱的食物。尤其是愿意吃羊肉“手扒肉”的人,羊肉的吃法有很多种。众所周知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贝子”。

饮料分三种:奶茶,又称蒙古茶。是蒙古族人最爱喝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马奶“齐格”和发酵牛、羊奶“Tariga”,能散热解渴,营养丰富;奶酒,又称蒙古酒。将发酵好的牛奶放入锅中,煨制蒸馏,即可制成透明醇厚的奶酒。

牛奶:蒙古语名“查干伊德”,意为纯洁吉祥。牛奶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奶豆腐、奶酪、奶果。

齐格:“齐格”酸马奶酒(俗称马奶酒)是蒙古族在各种聚会和宴会上的珍贵饮品。在那达慕大会上,人们总是喝他们的食物来庆祝畜牧业的丰收和好运。根据马可波罗的游记,忽必烈在皇帝的宴会上用金碗招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由牛奶提炼而成的,故称“奶酒”。蒙古酒醇厚,无色透明。男女老幼皆可饮用,少喝可强身健体,活血补气。蒙古族制作“奶酒”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蒙古布尔人只称铁木真。12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在吉祥的日子里喝这种酒,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忽必烈在171年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元,尤其盛产蒙古葡萄酒。然而,700多年过去了,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并没有改变。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活着

蒙古包是一种有圆形尖顶的帐篷。通常覆盖一层或两层羊毛毡。蒙古包是满语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的意思是“家”、“宅”。古代称之为“穹”、“毡包”。蒙古包有两种。一个是牧区夏季使用,一个是冬令营半固定。蒙古语称转运包为“Urgogol”。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很小,没有雪,下雨的时候蒙古包顶上也没有水。包包的门又长又小,甚至到地面,寒气不容易侵入。包威尼斯哈那是由几根相等的细木棒和牛皮绳连接而成的蒙古包墙。打开后就变成了圆形的蒙古包墙。当它被移动的时候,它可以被折叠,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缰绳的车板。包的顶部有一个天窗,可以通风排烟采光。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生产习惯

马是牧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走亲访友、外出经商都需要骑马。马的体质不仅健壮结实,而且极其耐粗放饲养,以吃苦耐劳著称。它每天可以行驶100到150公里。草原牧民可以骑马,不分年龄。

车乐又名“大型车”,车轮很高,最长的直径有一米四五。车轮多以桦木、榆木、硬杂木制成,轴长,一般相当于除车身外的胸围长度。可以拉水,扛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用于草原和沙漠交通。

仓库里,车体上放着一个带门的木质长方形柜子。柜子用铁皮或牛皮包裹,可以防风、防水、防潮。橱柜可以存放食物、肉类和其他日常用品。

水车,车上固定一个大木桶或铁桶,平时用来拉饮用水和储水。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是在冬天。牧民愿意骑骆驼放牧,既温暖又辛苦。它们可以在冬天行走,几天不喂草不喝水。运输主要靠骆驼。在沙漠中,你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它们在海洋般的沙子中游泳。因此,骆驼被称为“沙漠中的船”。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祭祀习俗

敖包:起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到指引、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祭祀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美的六、七、八月。祭祀时,敖包会粘上树枝,树枝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着经文。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在宗教仪式中。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供奉在敖包面前。这种祭祀由来已久,现在其他地方也有。相传在游牧时代,蒙古牧民将牛、马、羊等供自己生存的牲畜视为天地恩赐。所以在祭拜天地之神时,不得不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就是在“敖包”前一滴一滴地洒上鲜奶和奶油,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祀神灵的习俗也存在了很长时间。《蒙古秘史》中称之为“倒酒礼”,至今在一些地方还能看到。据说意思是上帝不仅要吃肉,还要喝酒和奶。

火祭:在敖包前焚烧一堆干树枝或一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家家户户都走近火堆,念着自己的姓,献上祭品,把整只“布乎勒玛哈”羊肉扔进火里烧,越烧越旺。蒙古认为火是最干净的,它能驱除一切邪恶。

玉祭:在古代,玉是很贵的,往往是给神灵的祭品。过去蒙古族祭祀敖包时,也有这种祭祀仪式。现在,没有人用玉祭祀敖包了。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婚礼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结婚一般是在婚礼的前一天。在欢乐的气氛中,新郎穿着华丽的蒙古袍,腰间系着丝带,头戴圆顶红色流苏帽,脚穿高筒靴,手持弓箭。伴郎和颂词者也穿上了节日服装。一起骑马,带着花车和礼物,去女儿家结婚。结婚的时候会绕蒙古包一周,给老婆家献上一只“摸羊”等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和美酒,逐一向新娘的父母和长亲戚敬酒,鞠躬。仪式结束后,参加婚礼的客人将共进晚餐。晚上举行五叉羊宴,举行传统的求名祝寿仪式。第二天早上,当新娘离开时,她的叔叔或舅舅把她抬上花车。新郎将绕着新娘的花车骑三圈。然后,新娘和新郎一起离开。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人都有什么风俗)

娱乐习俗

(1)赛马:是草原上最精彩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50到70里。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挂红绿绸缎飘带,既轻盈又英气。马匹驰骋时,赛手骑得快如空,展现出娴熟的骑术。

(2)摔跤:蒙古式摔跤是一种圆形摔跤。上来就互相抓,膝盖以上任何部位触地都是失败。摔跤运动员的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且总数不能为奇数。摔跤运动员的服装更加精致。他穿着宽松的白色裤子(Bansla)和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裤子。他的上衣是牛皮做的,顶上钉着银钉或铜钉(卓都格),后背正中有一面圆银镜或“吉”字,腰间系着红、蓝、黄三丝做的围裙,脚上穿着蒙古靴或马靴。获胜者经常在脖子上戴着五颜六色的布条,上面有一个“江嘎”的环。

(3)射箭:最早是蒙古民族用于军事训练的活动,后来改为娱乐。分为静态拍摄和骑行拍摄两种。

(4)马头琴:蒙古族独特而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草原牧民热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着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钢琴听起来很美,有人形容为“马头琴的一段旋律对草原的描绘,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生动”。

(5)乐舞:蒙古族向来以善歌善舞著称。每当有宴会和节日时,歌曲往往会相继唱出。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草原的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蒙古歌曲结尾长而高,有很多激昂的音调。这首歌的押韵是在句首,而不是在句尾。一般来说,两个,四个和萧是用于宴会,节日和婚礼。

(6)“好来宝”:是蒙古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是说唱艺术的一种,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一般是两个人四个箍在一起唱或者一个人一问一答。说唱演员不仅能拉能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能力,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浓厚。如今,锡林浩特舞台上表演的新式“好来宝”有时数量不一,有自编、自演、自演、古典总动员等,形式多样,好看。

(7)蒙古象棋:类似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64个小方格,以深色和深色相间排列。棋子共32枚,每边16枚。有诺延(王业),哈顿(女王),又名博尔赫斯,各一件,哈萨加(汽车),骆驼和马各两件,武后(儿子)。在游戏中,白鸽先走,然后双方轮流吃对方的棋子。从原著来看,“车王易地”、“吃路兵”、“提拔兵”都算散步。当双方的任何“武后”到达对方的最后一方时,它可以成为己方的任何被吃掉的棋子。下蒙古象棋,不能吃对手的“乌奴沁武后”(孤儿)。“王”会被对手打死,即使他输了棋,双方都还剩下“王”,或者双方只有一只同色的骆驼算和局。

(8)“沙嘎”那达慕:沙嘎是指羊的脚踝骨。沙嘎的玩法有很多。沙嘎的宽凸面叫“倪好”(羊),宽凹面叫四“马亚”(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叫“乌合里”或“特莫”(牛或骆驼)。沙迦直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高通”。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和游戏的意思。它起源于摔跤、射箭和赛马。现在,它已经成为草原上庆祝丰收、交换物资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盛大聚会。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