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祠是四川成都的一张“名片”,里面供奉着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蜀汉重要官员。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三国圣地”。千百年来,此地香火缭绕,蔚为壮观。
奇怪的是,其大门的匾额上明明写着“汉昭烈庙”,但过往游客都叫“武侯祠”。甚至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招牌上,都写着“武侯祠”三个大字。
那么,为什么以惠玲寺和昭烈寺为主体的寺庙都叫武侯祠呢?
以上_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街231号。
1.君主和大臣们一起朝拜的唯一寺庙。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共祀的祠庙”,以臣为主,君为辅。这种独特的现象应该分别从昭烈寺和武侯祠的发展说起。
蜀彰武三年(223),刘备击败猇亭,退守永安白蒂城。之后,他留下诸葛亮和李延孤军奋战,抱憾而死。同年八月,蜀国朝廷追封刘备为“昭烈皇帝”,葬于惠玲。据后汉《祭书》:“古无墓祭,汉所有墓皆有园,秦如此。据说庙建在古祠堂前,卧室建在后。前有朝,后有寝。”
简而言之,按秦汉旧制,有墓有庙。蜀承袭汉制,所以附近必然有“汉昭烈庙”。不然北王刘臣怎么会去哭庙?因此,象征蜀国皇室的昭烈寺是成都武侯祠最早的遗迹。诸葛亮的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上_刘禅(shàn)(207-271),即蜀汉怀帝。
据《三国志》所引《襄阳志》记载:“初晨,死而求庙,不听礼数,民因时节而私祭生人。说话的人可能认为他能听到成都的寺庙,但后者不会服从。”
诸葛亮死后不久,有人提议为他建一座庙。刘禅立即拒绝了。没有皇帝的尊重,怎么谈寺庙?就算诸葛亮再得民心,立庙祭祀他也确实有违礼法。见朝廷不给诸葛阿良庙,百姓索性自发祭祀,其规模之大,尽人皆知。
直到诸葛亮死后29年,荆州籍步兵校尉龙和郎再次劝,说丞相梁“以德成名”,朝廷若为他建庙,可以“断其私祭,拜其正礼”。刘禅没办法,只好请人“在绵阳立明光殿”,也就是在定军山的诸葛亮墓附近。
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兴侯”,死后被称为“中武侯”,所以他的庙被世人称为“武侯祠”。但勉阳位于勉县,不在成都附近,所以离昭烈寺比较远。那么,诸葛亮的武侯祠是什么时候迁到成都郊外,然后和昭烈祠“合并”的呢?
上图_李商隐(唐代诗人)(约813-约858),本名义山,是禹声人。
第二,君臣应合祀。
自唐代以来,武侯祠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许多著名诗人“打卡”。比如岑参的武侯祠,李商隐的武侯祠古柏,杜甫的书香。后者就不用说了,好评如潮。
从诗的内容来看,“昭烈寺”常见于“武侯祠”附近,这表明诸葛亮的个人祠庙已被纳入刘备陵庙的范围。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东晋时期,成都出现了武侯祠。南宋朱穆在《郁芳胜览》中说:“孔明初亡,百姓逢年过节私祭于道。李雄称大王为少城一寺,桓温平叔,一少城,独孔明寺。”桓温伐蜀,独留武侯祠。此时的昭烈寺何去何从?
当然,早就被“铲平”了。自称正朔的魏晋,自然不会承认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因此,蜀汉灭亡后,昭烈寺不复存在。直到南北朝时期,汉朝复兴,昭烈寺才有机会重修。
以上_南北朝
汉政权的创始人刘渊虽然是匈奴人,却立刘禅为“孝帝”,尊刘备、昭烈、刘邦、刘秀为“三祖”。南宋开国皇帝刘裕,也自称是西汉楚元王蛟刘的第二十一孙。
《太平玉环记》卷七十二载:“祠堂在成都以南八十里,惠玲以东七十步。”皇帝高第梦益州有皇帝卤书,宫人傅钦秀卑微渺小。”云:”诸葛武侯祠在仙帝庙之西。”
随着刘备崇拜地位的逐渐恢复,齐高第下令在成都南部和惠玲东部新建昭烈庙。之后,少城武侯祠也被迁到了昭烈祠的西侧。
上图_杜甫(712-770),名少陵夜老。
唐朝诗歌里看到的武侯祠和昭烈祠,大概都是符合这个位置的。正如杜甫在《古柏行》中所说:“昨日我在丝亭之东发现,古代的统治者和英明的政治家都在一座庙里朝拜。”李因《古柏在武侯祠》也说:“蜀相前柏,龙蛇持钹宫。城外河,老往惠玲东。”
不难看出,惠玲寺、昭烈寺、武侯祠曾经独立存在。西边是惠玲,东边是武侯祠和昭烈祠。杜甫《五碑记四》说:“武侯祠永在近旁,君臣共祭。”可见武侯祠和昭烈祠距离很近,在同一范围内。而且这种排列模式一度维持了上百年。
但恐怕杜甫从来没有想到,“合纵连横,君臣共祭”竟然在后世实现了。
上图_刘备、关羽、张飞
三、弄巧成拙君臣庙。
吴明二十四年(1391年),蜀王春竹去封地,见昭烈庙内人影稀疏,但武侯祠内香火鼎盛,便把诸葛亮的塑像和牌位搬进昭烈庙,放在刘备塑像的东侧,再把关羽和张飞的塑像放在西侧。
洪武皇帝的儿子春竹是皇族的儿子,所以他理所当然应该保护同样是皇帝的刘备。但他没想到,自己的“苦心”被人民误解了。
原来诸葛亮的牌位、塑像和唐朝蜀国宰相诸葛武侯的牌位都放在昭烈庙里。不知道干什么的人看到这些带有诸葛亮个人色彩的物件后,自然下意识地以为昭烈寺是“武侯祠”。
春竹先入为主,认为诸葛亮的风格应该不会盖过刘备的风格;而且民间也是先入为主,以为自己崇拜的人就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雕像盛开的赵烈寺就叫“武侯祠”。这种现象源于蜀中百姓对诸葛亮的尊崇。
诸葛亮在蜀国执政期间,政府与民众关系良好,“田地开阔,粮仓真实,器械有利可图,朝廷不华而不实,道路不醉人”,所以“最后在国家版图之内,(蜀人)又怕又爱”。因此,诸葛亮死后,人们向他供奉祭品。
上图_诸葛亮(181 -234),字孔明。
据《三国志·诸葛瞻传》“蜀人记其辉煌,爱其才敏。每一个朝廷都有一个善政,一个善举。虽然不是别人提倡的,但是所有的人都互相告诉对方,‘葛侯所做的也是真的。’它以其优美的声音而闻名,但它被夸大了。”
蜀人尊崇诸葛亮,爱屋及乌,连他的儿子诸葛瞻也是大名鼎鼎。正是以这种方式,武侯祠在昭烈庙被毁后仍能维持香火。汉武帝李雄在少城重建武侯祠,就是为了收买人心,让蜀人归附。
直到后世,蜀人崇拜诸葛之风从未断绝。因此,即使春竹将武侯祠迁至昭烈祠,诸葛亮仍是蜀人心中的主要崇拜对象。
上图_刘备(161-223年)
明朝末年,武侯祠毁于战乱。我们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鞑靼人入关后修建的。人们尊崇武侯时,把刘备放在前厅,把诸葛亮放在后正殿。但为了表现君臣之义,昭烈寺的地势会比武侯祠略高。但诸葛亮的主祀地位是事后才确定的。
时至今日,官方根据舆论称之为“武侯祠”。按照民国邹鲁氏的说法,这叫做:
昭烈寺,额头大,号称天下武侯祠。
缘起叫失功,丞相功德高。
作者:瀛洲海可更正/编辑:莉莉斯
参考资料:
[1]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写
[2]叶凡著,李习安注,《后汉书》
[3]潘石屹著《昭烈忠义武陵庙注释》
[4]李佳峰从“君臣共祀”看“君臣合一”
[5]和梅对成都武侯祠这两种历史和礼仪现象的文化解读。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