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公司旗下所有品牌(宝洁公司旗下所有品牌护肤品)

潘婷、飘柔、海飞丝、碧浪、汰渍、舒肤佳,这些耳熟能详的产品都是宝洁旗下的。他们分别进行广告营销。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与其跟宝洁熟,不如跟他们熟,我们都知道广告是一个成本很高的行为,那么为什么P&G要搞那么多品牌,不能统一给P&G做广告吗?

宝洁公司旗下所有品牌(宝洁公司旗下所有品牌护肤品)

下图中所有品牌均来自P&G官网。可以发现,仅这张图就包含了15个品牌。而且很多品牌的定位都差不多,比如飘柔、潘婷、海飞丝。

宝洁公司旗下所有品牌(宝洁公司旗下所有品牌护肤品)

一定要有这么多品牌吗?P&G有很多品牌,是否一定要有这么多品牌呢?显然,如果不考虑运营问题,我们可以把所有品牌整合起来,叫宝洁。

将P&G的不同产品划分为不同品牌是有意为之,绝非无奈之举。

有不少公司是这么做的。比如唐达仁是统一方便面,下图所有产品都是娃哈哈的。

宝洁公司旗下所有品牌(宝洁公司旗下所有品牌护肤品)

在广告营销中,不同的产品也是分开营销的。比如营养快线会有自己单独的广告片,而不是来一个娃哈哈集团的广告,然后把上面的饮料都展示出来。

如今,品牌琳琅满目。如果不上网查或者仔细看包装上的产地等信息,用户很难知道一瓶饮料或者洗发水是哪个公司的产品。

为什么有那么多品牌广告费贵?很多品牌不能一起宣传。企业故意把产品分成不同的品牌。这种做法如果只看表面就很奇怪,好像企业有太多的钱花不完。其实企业也有自己的考虑。企业的多品牌战略主要包括以下考虑。

1.定位需求说到汤大人,我们会想到好面汤。说到欢欣鼓舞,我们会想到信心。说到王耔牛奶,我们会想到妈妈打电话回家喝王耔牛奶。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好的产品可以把品牌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认知上。

这种认知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广告洗脑才能完成,但固有的认知不仅有好的也有坏的。比如说到小米,我们的固有印象就是天生发烧,注重性价比。这种固有印象对小米的崛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小米不寻求突破就会被它限制。

比如小米要推出低端的小米手机。这个时候可能会被喷。为什么性能不够好,发烧启动不了等等?于是小米将其命名为Redmi,将其差异化,然后作为一个更廉价的品牌来运营。同样,为了提高小米手机的价格,推出新的旗舰机型,也需要新的品牌,比如号称科技与艺术的小米mix3。

这在快消品上也是一样的,比如特仑苏作为牛奶主力品牌的高端定位。不改名的话还是叫蒙牛,但是价格这么高看起来挺奇怪的。为了与特仑苏竞争,伊利还推出了自己的品牌金典,该品牌仍作为独立品牌运营。

有时候我们不能低估品牌的力量。特仑苏和金典定价高我们没什么感觉,但是蒙牛和伊利这么贵的话,可能会流失用户,即使标着“精品”二字。这时候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简单的创造一个新的品牌,一扫用户之前的认知。

简单来说,品牌可以给用户留下印象,但有时候企业需要打破用户的印象。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新的品牌。从零开始打磨这张白纸,比换一张已经画了很多内容的纸要容易得多。

2.二元规则/图像-4/

所谓二元法则,就是在一个成熟的细分领域,用户的注意力只能注意到两个品牌。更多的品牌用户很难记住。

世界最高峰老梗也是这个原因。记住第一第二名不容易。后面的产品基本定义为杂牌产品。

这也是大企业喜欢把产品分成不同的小品牌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宝洁为例:它在日化领域非常强大,完全可以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但是日化还有很多细分领域,比如洗发水,洗洁精,牙膏。如果P&G不拆分自己的品牌,只给用户提供一个选择,这就给市场上的其他品牌留下了空的很大差距。

用户永远不可能只对一个品牌感兴趣,即使产品更好,他们也可能想尝试不同的产品。那我该怎么办呢?很简单。我希望这些品牌都是我的。你可以挑选它们。事实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用户从潘婷、飘柔、海飞丝中选了一个很久,然后就给宝洁赚了钱

这对竞争对手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款洗发水,宝洁,已经占领了三个品牌,用户的记忆能力已经用的差不多了。要赢太难了。这个时候,除非你开发出特立独行的产品,否则很难打破格局。没错,就是你,小霸王!

3.弃车险品牌的成功案例往往比失败案例少,所以一款产品很可能会失败。这时候把品牌分开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损失。

如果产品有问题,只需丢弃该产品。对于品牌多的企业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

如果有一天特仑苏牛奶因为某个问题被用户抛弃了,蒙牛这个时候可以忽略这个品牌,再去成立一个新的高端品牌。大部分用户根本不会想到特仑苏、蒙牛和新品牌的关系。蒙牛也可以置身事外,那就是你要找的是鲁迅先生对周树人的关心!

上面的做法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很有用。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用眼睛去查,去搞清楚所有企业和背后资本的关系。对于99%的吃瓜人来说,他们只能认出一个牌子。只要是这个牌子,他们都会认可。只要不是这个牌子,他们就完全没有反应。

4.品牌外包。以上分析都是关于公司主动的品牌分离,但也有一些是被动的。

企业收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时,有一个问题。被收购企业的商标应该怎么处理?在大多数情况下,该商标将继续使用。换句话说,虽然你还是买那个品牌的产品,但是这个企业已经转手了,甚至直接从外企转到国企或者相反。

每个品牌都是有价值的。如果一个公司在收购后直接让一个品牌消失,显然是亏损的,也就是说品牌长期的广告费用和积累的用户群体全部流失。

上述做法会导致一个不断收购新企业的大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品牌。

总结以上四点是企业实施多品牌战略的主要原因,具有普遍性。从快消品到互联网产品,再到公司成立,都有多品牌的品牌战略。

这样虽然会损失一部分广告费用,但是收益更大,可以避免企业陷入重大危机。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多品牌战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专栏作家#马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注重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努力做到有一定技术的极致产品,充分发挥技术的潜力。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题目来自PEPEPELS,基于CC0协议。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