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袁)
藤蔓苍老,乌鸦暗淡,小桥流水,
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肠断人远。
这首诗言简意赅,字里行间总给人一种萧瑟苍凉的感觉。为什么被称为“秋思的祖先”?它是如何表达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的?
今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腾讯视频、一心明德文化联合打造的第十期诗集文化综艺节目《邻居的诗》,正式开播。在本期节目中,-9抖和周建志与刘峰、牛默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格美汇,在这里喝茶品诗,欣赏元曲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
刘峰和牛莫最早用牛奶和米酒制作宫廷奶酪,在元明清时期是非常珍贵的美味,作为皇家食品。嘉宾们一边品尝小吃,感受元大都的味道,一边“回到那个年代”,聊起了元曲和马致远。
事实上,天井沙·秋思最早出现在元代的《梨园乐府新声》一书中,书中并未标明作者。元末明初,周德清的《中原韵》也没有注明这首诗的作者。
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姜异魁才在《瑶山堂外集》中明确将马致远列为作者。此后,大家普遍接受了这个观点。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记录进行推测。“信书不如无书”,这也启示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马致远有很多外号。有人称他为“马仙”。一方面是因为他活了七十多岁,在那个时代活得比较久。另一方面与他的创作倾向有关。他的许多杂剧都与神仙有关,如吕洞宾和陈抟的《老祖》。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育人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
也有人称他为“第一屈原”。这是因为马致远有100多部传世作品,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才子。
从马致远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他的人生历程。“九重天,二十年,龙塔凤阁都看过”。马致远人生的前20年能看到故宫,说明他可能生活在大都。
中年时“赠诗龙楼”。据说他曾向统治阶级呈献作品,获得官职,远行。旅途中漂泊的苦难也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灵感。
他的后半生《东丽失落的半条命》,表达了他不愉快的经历和烦乱的心情。由此,我们可以一窥马致远的一生,更好地理解他的忧郁。
在听完-9摇摇的朗诵后,来宾们认真地朗读了《天净沙·秋思》。“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时光飞逝,生命苍老。学者们总是用秋来来表达他们的忧郁。在众多关于秋天的作品中,这首诗为什么会成为“秋思的祖先”?
周建志老师说它用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写法,就是组合意象。作品前三句,共18个字,描写了九种形象。
“枯藤老树暗鸦”属于近距离,“小桥流水”属于远距离,由近及远。《古道西风瘦马》放在整个大场景的中心,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层次感和情感的画面。
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边。”用寥寥数笔,描写了一个孤独悲惨的人,以一匹瘦马为伴,远离家乡,浪迹天涯。整部作品语言简练但意境深远,用有限的意象表达无限的情感。
牛补充说,马致远的忧郁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他的生活。元代士人地位低下,九子十丐,文人空有才能却无从上升。有的文人为别人练字,有的成为编剧,靠写剧本为生。
所以在很多元代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忧郁的一二。比如关汉卿的元,黄的富春,都夹杂着那个时代赋予文人的压抑情绪。
在了解了时代背景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也能对这部作品感受到更多的精彩。王国维曾评价它“赢得了唐代绝句的美妙风景”。含蓄却有回味,让人反复咀嚼品味。
节目中,嘉宾们还献上了一场蒙古族风格的“诗、乐、舞”。在上次的“邻里乐”中,大家跟着周老师学习沙画,以手为笔,以沙为墨。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让我们一起穿梭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感受它们的美和魅力。
文:杨凤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