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是安徽的吗)

说到京剧,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很熟悉。虽然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但相信大家都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剧。你可能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京剧”这个名字其实是南方的上海人起的。

1876年3月2日,上海《申报》在其报道中首次使用“京剧”这一名称,“京剧”这一名称由此产生。

京剧被誉为“中国国粹”。据有关资料记载,京剧的前身是徽班,清初流行于江南,以唱吹调、高伯子、黄儿为特色。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音腔上相互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它也搬演了许多昆曲,也吸收了罗罗戏和其他杂歌。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以高浪亭(名曰月官)为首的第一批安徽班(三清班)入京,参加乾隆八十寿辰庆典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浪亭入京,取安庆花部,合京-秦二强,名其班三清。”后来,很多回族班陆续来到北京。著名的四班是三清、四喜、春台、和春,后人称之为“安徽进京四班”。

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是安徽的吗)

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是安徽的吗)

一幅描绘徽班表演的图画。

道光年间,汉调入京,被二春调吸收,形成回汉两腔合流。光绪、宣彤年间,北京皮黄班相继赴沪演出。因为北京班唱的皮黄和安徽的皮黄不一样,更悦耳,所以叫“京腔”,以示区别。

自从京剧产生以来,就有了很多名字。比如有:乱弹、春调、京春、京二春、皮春(皮黄)、黄儿(黄儿)、黄强、京调、大戏、评剧、老戏、国剧、京剧等等。

在京剧的早期,它还被称为“皮黄”很长一段时间。是南方的上海人最先称之为“京剧”。

“京剧”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光绪二年二月七日,也就是1876年三月二日,上海《申报》的一篇文章中。从此,“京剧”一词逐渐传遍全国。虽然后来改为“国剧”、“评剧”等不同称谓,但“京剧”一词最终还是固定在了人们的称谓中。

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是安徽的吗)

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是安徽的吗)

据有关记载,自清同治六年起,上海的“满庭芳”戏曲园和“丹桂茶园”派人到天津、北京等地邀角。夏、景、大奎观、等京津冀著名演员应邀南下,把京剧艺术从北方带到了上海。上海的观众觉得很新鲜,争相去看,导致所谓“上海人一看就疯了”。

上海观众对这种艺术形式是陌生的,但他们不熟悉它的声音来源。因为戏班主要来自北京,所以一般叫“京戏”。“京剧”这个名字很快在上海的人群中变得非常自然。

当时这些“京班戏园”都要在戏园门口或者大街上贴海报,所谓“大字报”。“今日京剧”几个字写在一个醒目的本子上。在这些街头海报中,开始出现“京剧”、“京剧”、“京班”等不同的带“北京”前缀的混名,其含义都是指京剧。

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是安徽的吗)

老照片中的京剧表演

光绪二年二月初七,《申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画灵论》的文章,文中首次正式使用了“京剧”一词。

文章的内容是描写北京前门一带画店所画的戏曲艺人画像,特别是徐小祥、范、石等人的戏装画像。为了把艺人的画像描述清楚,文章顺便介绍了一些京剧知识,其中有一句说:“京剧对老人最重要,每个部门能唱的老人只有一两个,才能组成一个班,也就是俗称的‘台柱子’”。

正是这几个字,作者无意中用到了“京剧”这个词。这并不是因为作者有什么创造新词的意识,而是因为“京剧”这个词在当时上海人的口语中很流行。由于上海人经常口头说“京剧”、“京剧”、“京剧”,所以说“京剧”的可能性很大。此外,光绪年间还出现了“戏剧改良运动”。这一时期,人们把从西方引进的早期戏剧称为“新戏剧”,把中国传统戏剧称为“旧戏剧”。当时有一种习惯,把戏剧叫做“戏”,于是“京剧”这个词的出现就成了必然。

虽然“京剧”一词偶然出现在《申报》一文中,但“京剧”确实是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从此,“京剧”这个名字就诞生了。

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京剧的前身是什么剧种,是安徽的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康鹏,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齐鲁一点客户端,关注这个一点号——谈今昔,可以查阅往期文章,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