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研究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定性研究”或者“定量研究”,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选择呢?今天我们来全面了解一下:
定性研究: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属性和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去研究事物的方法或角度。
它以公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历史事实为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来描述和解释所研究的事物。定性研究,以一定的理论和经验为基础,直接把握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暂时省略量上同质性的差异。
定量研究:也称定量研究,是指运用统计、数学或计算技术,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实证调查。
这项研究的目标是开发和应用与社会现象相关的数学模型、理论或假设。定量研究中最重要的过程是测量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从根本上联系了现象的“经验观察”和“数学表示”。定量研究方法一般要经过数据采集、数据预分类、数据分析和分析报告四个阶段。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什么区别?定性研究:
研究环境:正常研究中,外部变量不受控制。目的:获得潜在原因和动机的定性理解样本。由非代表性病例组成的小样本数据收集。非结构化数据分析。非统计方法结果。初步了解定量研究。;
研究环境:尽可能控制外部变量目的:量化数据,并将结果从样本扩展到所研究的整体样本:由代表性案例组成的大样本数据收集:结构化数据分析:统计方法结果:建议最终行动路线定性研究vs定量研究。有什么优缺点?定性研究可以通过受访者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来探究背后的原因。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可以衍生出更多新的观点和话题,根据恢复信息的质量和特点快速调整问题。
但通常也有一些缺点,如:
样本量小,成本高;依靠调查员的经验和访问技巧;面试过程中,被面试者可能没有表达出最真实的态度。与定性研究相比,定量研究范围广,受地域、时间和人员限制少。同时,由于数据来源于封闭信息,因此变量更少,精度更高,在成本上更有优势。
但也有一些缺点,如:
不与被调查者直接接触,难以探究和解释行为选择的原因;大量的样本可以用来准确分析,小规模的定量研究结果不一定可靠。应用场景:定性和定量研究作为洞察消费者行为的常用方法,广泛应用于用户研究过程中。
定性研究用来洞察消费者的思想、行为、认知、态度和偏好,定量研究用来告诉我们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思想、行为、认知、态度和偏好。
两者各有利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在用户研究中,两者结合往往能产生1+1 >:2的效果;尤其是在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的今天,利用定性研究数据确定主题,获取定量研究找不到的多元化信息。从定性研究中提取的假设可以被定量研究证实,可以更好地解释从定量研究中得出的意外结论。
以贝诗德一款奶茶新品的研究为例:为了了解品牌消费者的真实偏好和需求趋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产品优化策略和营销计划,项目组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探索性的质性研究,可以收集一些“行业信息或常识”,然后根据质性研究获得的信息设计调查问卷,获得更系统、更全面的量化认知:
线上调查:为客户定制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在全国收集2000份有效问卷样本;
线下座谈会:两周时间,为客户招募并实施9场一二线城市座谈会,收集用户反馈;
依托线上线下结合,快速收集消费者反馈,提供数据分析结果。最后综合量化数据,验证产品的市场前景,找到机会点,得出结论。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