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Sonnaiko
编辑|安妮塔
“吃到嘴里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难吃我还能上?”
盘子里只剩下两个不寻常的蟹壳和虾钳。
看外壳,怎么能确定是哪种生物?
由网友命名的自然历史杂志《管波》很快给出了答案:左边是九齿扇虾,右边是蛙蟹。
作为一个严肃的科普官博,自然每个问题都会有人回答——难吃的时候还能上吗?“因为你两个都点了,所以都在桌子上。”
除了能看到外壳,还能看到骨头。
“这是什么骨头?它死了多久了?怎么死的?”
“猪。”
干脆利落,看着就像个冷冰冰的男神。
“我今天在水族馆看到了一条鱼…请问这是什么鱼?绘画水平有限。”
虽然画的很丑,根本看不出来是条鱼,但还是可以给大家科普一下——是条龙鱼。
这些只是《自然历史》杂志近10年来发表的数万篇微博文章中的几篇“经典科普”。
从2010年开始,网友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都会向“博物馆大王”请教。
由于科普风格活泼有趣、知识性强、搞笑性强,该账号深受网友喜爱,逐渐成为千万级别的“网络名人大V”。
不管网友有多“蠢”,博物馆君都会认真而无奈地学科学:
“请问,这是什么蛇?……有毒吗?在线等!”
“绳子。”
又准又不厚道。
不仅有把绳子错当成蛇的,还有把零食错当成鸡蛋,把土豆皮错当成蜈蚣的。
它看起来像柚子,闻起来像柚子。这是什么植物?
答:“柚子。”
因为他的好脾气和严肃的幽默,一些动物和植物开始学习科学。后来,业务甚至扩展到帮助人们阅读,包括各种牌匾,绘画和书法作品…
这么有趣的官博背后是怎样的科普专家?
随着互动的深入,在一段介绍《博物馆》主编的视频中,这位神秘的博物馆先生终于出现了!
张辰亮,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病虫害防治专业硕士,同时也是《博物馆》杂志副总编、《博物馆》杂志官方微博运营人。
因为大学专业是植物保护,张辰亮开始在微博上帮网友解答未知生物。
擅长用幽默的文字为网友识别物种,热衷园艺。
对于一个科普工作者来说,有时候面对各种奇葩的问题很容易崩溃。
有时候一些营销号里的知识点太离谱,梁潇会很无语,于是就诞生了很多表情包。
在各种鉴定视频中,经常可以看到梁肖“撞屏”、“恨铁不成钢”的片段。
在最近的评测视频中,梁潇还拿出了双节棍打在了屏幕上。
不仅仅是科普,更是隐藏的“武林高手”。
再加上张辰亮在视频中的神态,让很多网友惊呼像一只藏起来的狐狸:
于是“藏狐打人”和“藏狐表情包”的梗就火遍了网络。
张辰亮的个人哔哩哔哩账号名为“无限光明科普日报”,“识别网络热门生物视频”是视频栏目“网络热传生物识别”的常规开篇用语。
看着无穷小、亮眼的科普,不仅能满足你日常的好奇心,还能认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生物。《网络热传》也成为不少网友茶余饭后自娱自乐、增长见识的视频栏目。
十年科普时间漫长,想得到一个大v也不容易。
当张辰亮开始接管官方微博@博物馆杂志时,只有2万名粉丝。
微博早期发布的内容都是硬核小知识,阅读量很惨淡,因为专业内容门槛很高,离普通人生活太远。
张辰亮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冷门和小众的生物学知识融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
当有网友请他帮忙认识一些不知名的动植物时,他会挨个转发回复,认真学科学。
很多人提问的时候都喜欢多问一个问题:“我能吃吗?”味道好吗?怎么吃?”张辰亮会一本正经地回答。
一个又一个“怎么会好”的梗,经常让各路网友捧腹大笑。
“这种蓝得惊人的水果怎么会好呢?”
“民间拿它当老鼠药,怎么能吃呢?”
因其幽默的画风,自2013年以来,账号粉丝数一路攀升,张辰亮成为生物科普领域的“中流砥柱”。
工作上是《博物馆》杂志副总编,中国国家地理媒体中心主任。
但在粉丝心中,他是“郁亮”、“迷雾神”、“福克斯导演”、“戴胜爸爸”(网友给的昵称)。
许多人喜欢用他们的记忆画一幅画,并问张辰亮是什么动物和植物。
画的往往很粗糙,但往往不小心就画出了重要的识别特征。虽然别人根本认不出他们,但张辰亮可以用专业知识认出他们。
他还把这些画仔细总结,做成一条长微博,叫《你画你猜》。
不要小看一条简单的科普微博。从各种刁钻的角度辨别动植物,并不容易。
在粉丝眼中,张辰亮或萌或冷,但最统一的评价就是博学。
极其专业,是网友完全爱上张辰亮的原因。
张辰亮,1988年出生,北京人。
他从小对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各种生物,是个昆虫迷。
奶奶家旁边有一片荒地,他经常在那里抓蜻蜓和蚱蜢。
他还会把柳叶家的瓢虫卵带回家,放在一个磁带盒里。孵化后,他会给它们喂蚜虫,观察它们化蛹成瓢虫。
高二的时候,他以“博物少年”的身份出现在《博物杂志》上。那时候每期杂志都会介绍一个热爱研究自然的男生。
高考志愿填报时,张辰亮选择了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这个专业可以有机会观察山里的各种动植物。
进入南农后,张辰亮原本想认识一些昆虫学专家,但他发现自己才是“专家”。
“每个人都有不知道的bug来问我。这些对昆虫毫无兴趣的同学很快都喜欢上了昆虫。”
真正的爱情是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张辰亮友谊
在南农,张辰亮成立了昆虫爱好者协会,跟着老师们做实验和研究。
他经常去野外捕捉标本。在夏天,有许多蚊子。山里没有商店,吃的也不好。但是与探险的乐趣相比,这些对张辰亮来说都不算什么。
到了研究生选专业的时候,张辰亮如愿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专业,加入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做科普,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认识的博物学家先生。
“纸上谈兵太浅,从来不知道这件事该不该做。”
张辰亮是这句话的忠实实践者。
通晓天文地理的背后,是常年在野外的探索。
别人不常去的地方,他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也去。
他曾经在荒地上看马蜂斗蜻蜓,在西藏墨脱的夜晚目睹满树的萤火虫同时明又暗。
去海边旅游时,张辰亮会直奔海滩边的礁石区。
“礁区的生物密度远大于陆地,海洋的生物密度大于礁区。所以当我翻过礁石的时候,眼前的景象会让我非常兴奋:充满海水的石窝里,到处都是伸出触角的海葵,憨态可掬的小鱼,长着蜗牛壳的寄居蟹……”
甚至在去泰国旅游的时候,妻子去购物的时候,张辰亮也会溜到海边浮潜,观察海底生物。
出差,要去菜市场。有时,为了专门看一种水产,张辰亮会在早上五六点钟去那里。“因为有些水产品是饲料,晚了就拿去喂。”
即使是书画,他也从不放过。他能从文字和画中找到线索,鉴别真伪,然后推理分析,鉴别画中生物的真实身体。
“就像破案一样。很过瘾。”
一点一点积累下来,他写了一本书《海误笔记》。《海误笔记》中不仅有他的观察记录,还有考证。
2019年11月14日,张辰亮发布第一条视频,正式入驻Tik Tok为《无限光明科普日报》。
他看到合适的题材就会做视频,一个人负责拍摄、文案、剪辑、配音。
他想通过一个固定的专栏,让大家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对于科普内容,尤其是视频,张辰亮有自己的三个原则和要求:
第一点是“言之有物”。他想确保他说的每句话都有用。
第二点是“社会责任”。在他看来,科普创作者应该扮演“明白人”的角色,在热门的社会新闻上发声,告诉他们真相和原因。
第三点,做大家喜欢看的有趣的科普。“要学会包装知识,不能只放一张桩子或者一个物件,让视频很累,观众看不下去。”
有人说他只拍奇妙生物波波的眼睛,但张辰亮从来不认为这样的爱好是无所事事。
“我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是有意义的,我现在做的科学传播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万物瞬息万变”的时代,张辰亮愿意放慢脚步,去呵护那些无足轻重的花鸟虫鱼。
他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生活方式。他照顾到很多人的好奇心,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大众传播这些知识。
“对我来说,不管是昆虫还是海洋生物,我知道这些,不是因为有用,而是因为喜欢。”
张辰亮把他的激情变成了专业,并且把他的专业做到了极致,把这个专业做到了大众化。
因为他的爱和坚持,张辰亮改变了自己,影响了一大群人。
他真的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和眼睛把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奇妙传递给了大家。
法布尔曾在《昆虫》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绿色世界里,不知会诞生多少忙碌的小生命。”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每一种生命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他们努力工作,耐心等待大自然的恩赐。
花的世界,草的世界,天堂的世界。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虽然渺小,却是自己的世界。
你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你想知道多少,这个世界就会告诉你。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张辰亮的出现也让我们知道:
勇往直前,做自己热爱的事,哪怕是小众,也会有一片天地。
不要害怕孤独的跋涉,即使艰辛,你终会遇见心中的天堂。
作者:Sonnaizi,读者专属作家。你能看到的就是读句子,走在世界里编辑世界。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